浅谈中国历史下篇五代十国清朝
2022/8/11 来源:不详如何攻克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16/4308635.html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开始的标志是黄巢起义结束二十多年后的朱温灭唐,并非指某一朝代,而是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藩镇割据,政权林立,正式建国的就有十五个之多,与
春秋战国相比也不逞多让,且这一时期建立的国家政权历时都只有短短几十年,无论是五代时朱温创立的后梁、李存勖开创的后唐、石敬瑭创立的后晋、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和郭威开创的后周,还是十国时期杨行密的南吴、王建的前蜀、钱镠的吴越、王延钧的闽、刘陟的南汉、高季兴的南陈、马殷的南楚、孟知祥的后蜀、李昪的南唐以及刘崇的北汉,概莫能外。其中北汉是十国唯一建立在北方的王朝,而南楚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朝代,细看不难发现,乱世时建立的众诸侯国大多都是曾经大一统王朝的延续。
五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太多的痕迹,这一时期人才凋零,既不像春秋战国那么百家争鸣、精英荟萃,也不像三国时期那么谋士纵横、武将云集,名垂千古的风流人物寥若星辰。最为知名的有:政治军事家刘知远、石敬瑭、安重荣,和女中豪杰花蕊夫人、张丽华、花见羞等。
历史上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前半生为很多文人所推崇,后半生却为历代帝王所不齿。起初靠骁勇善战发迹,继而因廉政而扬名,被困太原时以割让幽云十六州、拜小自己十一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并甘做“儿皇帝”为代价换取外族契丹的支持,得以建立后晋。他的这一举动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接导致黄河以北、以东地区几乎无险可守,袒露于外族威胁之下,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契丹、女真、蒙古等南下入侵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成为历代开国君主中最失败的典型。
历史上合称李杜的有很多,东汉名臣李固、杜乔,成就最高的两大诗人李白、杜甫,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杜牧、李商隐,合称李杜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民国桂系军阀李宗仁和白崇禧。李宗仁抗战有功,内战有罪,历史学家评价他“扶不起的阿斗”、“民国的儿皇帝”。他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夜被美国人推到前台,作为国民党代总统和中共谈判,由于他的总统之位是别人所赐予,前有蒋介石处处掣肘,后有美国人暗中操控,以至由桂系导演的和谈实际上名存实亡,靠施舍得来的总统之位根本名不副实,因此得了个“儿皇帝”的称号。“儿皇帝”这一称号最早源于石敬瑭,他开历届帝王之山河,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了家天下而出卖国家利益、把百姓置于外敌铁蹄之下的封建君主,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原来卖国的不仅仅只有精英文人,帝王同样可以。
五代十国有三位花蕊夫人,其一前蜀主王建的淑妃,其二后蜀主孟昶的嫔妃,其三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她们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能诗善赋,多才多艺。前两位出自川蜀,后一位生于江苏,自古江南出美女,而川蜀素来被称为“天府之国”,粮足土沃,水土养人。其中又以后两位为后世所称颂,都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孟昶兵败后投降大宋不久即被毒杀,这位花蕊夫人徐氏便终生未嫁,为了天下安定和国家免生分裂最后更是以尸谏了却自己的一生,令人钦佩不已。历史对这位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是;诗人多于君王,如果不是历史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或许历史上会多一个李白杜甫一样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虞美人》中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后世恋人间抒情别意、倾诉相思之情的不二首选。作为一代君王,他没有对敌人奴颜谄媚投降称臣,他一生钟爱的女人花蕊夫人也至死都未曾负他,历史没有理由给他太多负面的评价。
宋朝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是对历史周期律的另一种表述,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分裂后,随着北宋的建立天下大势又完成了从分到合的这一系列过程。宋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不仅在于开国,就连灭亡也与别的王朝有着本质的不同。整个宋朝年历史,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端,赵昺宋元战争兵败临安结束,是唯一一个亡于外患的朝代。可能由于这天下得来的并不光彩,赵氏得天下后重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以限制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同时大面积开枝散叶培养家族势力,在经历了由盛转衰、走向灭亡之后,宋朝遭遇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悲惨境遇:整个皇室被屠戮,所有的赵姓皇室成员被杀了个干净。
有些人对宋朝的了解大多源于影视剧,从《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大宋提刑官》、《精忠岳飞》、《包青天》到《赵宋王朝》,可以看出宋朝有两个关键点:抵御外辱和刑狱断案。宋朝之所以会被分为南宋和北宋正是因为金国带来的靖康之耻,因而金朝也就成了抗击外敌的主要对象,以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辛弃疾、陆游等为代表。提点刑狱断案释疑又以寇准、宋慈、包拯等为代表,中国古代十大断案奇人赵广汉、黄霸、狄仁杰、徐有功、寇准、宋慈、包拯、况钟、海瑞、于成龙宋朝占了三个席位,可见宋朝在刑狱断案方面的建树。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文学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除韩愈、柳宗元外,其他六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都来自宋朝。
靖康之耻对于后世的影响要远远超过这一事变本身,起因是金朝借口北宋藏匿叛将张觉一事,实际上是北宋对内腐败、对外软弱、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对立不可调和,由金国主将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两下汴京攻打宋朝,直接导致北宋灭亡。不仅如此,除北宋两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北上金国,被堂而皇之地扣为人质,城中积蓄洗劫一空,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耻,让世人看到了投降者们的悲惨下场,就连明朝时期的土木之变、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和近代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无法与之相比。
然而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在抗击一切外来侵略的历次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却从未停止放弃过,无论是西汉抗击匈奴,南宋抵御金国,明朝抵抗倭寇,还是近代反抗帝国主义。有精忠报国后为奸相秦桧所害的民族英雄岳飞,有击败西夏、征讨方腊的抗金名将吴玠,有多次抗击西夏、平定苗刘兵变的中兴四将之一韩世忠,还有抗击金军、为国除奸的将军兼词人辛弃疾和多次献计退敌、才华横溢的爱国将领兼诗人陆游。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部下黄袍加身上位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开创大宋似乎多了些温和的色彩,比其他帝王少了些杀戮。在位期间,采纳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灭荆南、荡武平、扫后蜀、平南汉南唐,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结束了自唐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割据局面,这比起历代帝王以杀止杀、令千万功臣名宿人头落地的无耻招数显然高明不少。更为关键的是,宋太祖重文抑武,以仁义治国,是历代帝王中行仁义的典范。可惜好景不长,年仅五十岁的他就猝然离世,他的死成为北宋第一谜案,就连当时极富盛名的邢狱验尸鼻祖宋慈和推理断案大师寇准、包拯都束手无策。有说死于其弟赵光义的阴谋篡位,也有说死于某种怪病,还有说是猝然死亡没有任何外因...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还历史以真相,在将来的某一天拨开历史迷雾、理清政治漩涡找出真相。
唐诗宋词,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其中包括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苏东坡和豪放派代表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词坛“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二晏”晏殊、晏几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的欧阳修等,其中苏轼又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欧阳修合称欧“苏辛”。近代词坛盟主柳亚子先生曾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虽苏辛在世未能抗手也,可见苏辛二人在中国诗词领域的地位。
宋朝开国光荣,灭国可耻。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历朝历代无一不是亡于汉奸叛徒,唯独宋朝是被外敌所灭,这也是为什么宋朝末年国家民族的主要矛盾是对外而非对内。在这一点上宋朝跟蒋介石有些相似,他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抗击外敌屡战屡败,对内弹压农民起义却是得心应手,就连当年精英云集的梁山好汉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未能幸免。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故事今天已人尽皆知,然而它所折射出来的深刻寓意却鲜为人知。南宋末年皇室衰微、奸臣当道,统治阶层腐朽无能,国内百姓民不聊生,他们对外软弱无能毫无斗志,对内却残酷镇压不遗余力,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连一般的官僚阶层都难以维持生存,更别提下层百姓了。梁山好汉应运而生,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齐聚水泊梁山,反抗欺压、反对贪官污吏,因为这一举动顺应民心使得前期南宋朝廷的征缴屡屡受挫,梁山农民革命的形式进展得如火如荼。
然而他们反贪官却不反皇帝、反封建官僚却不反封建制度的落后宗旨逐渐让以宋江为代表的投降派势力占据了主导,他们打着招安的旗号迅速聚拢了一批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用他们的投降主义路线代替了晁盖坚持的农民起义路线,同时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深刻反映了农民和地主这两个对立阶级截然相反的世界观。替天行道为民请命的革命情怀演变成了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的江湖草莽气概,后期更是分不清敌我帮助南宋攻打同是农民起义的方腊,让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得以苟延残喘,白白断送了梁山农民革命的大好形势。
评《水浒》不仅要学习和发扬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社会理想,更重要的是要认清投降派、批判投降主义路线,反对封建统治的左派,农民革命的右派。须知投降从来就没有好下场,无论是谯周投降曹魏,南宋降金,太平天国石达开投降湘军,晚清投降八国联军,汪精卫投降日本,蒋介石投降英美还是阿富汗投降苏联,苏联和平演变投降美国等,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元朝
宋元战争及紧随其后的崖山海战标志着南宋灭亡,中国从此进入元朝统治时期。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如过江之鲫,只有元朝才真正实现了大一统,如果从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算起,元朝历经载,从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元”则是98年。一首《沁园春.雪》遍数三皇五帝,自然也包括大蒙古国的开国君主孛儿只斤.铁木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毛泽东的这首词里不难发现他对这位开创大蒙古国的统治者的评价是喜忧参半的,功过皆有。成就自不必说,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一直是汉族统治少数民族,唯独他第一次打破了这一规律,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他流芳百世。
然而他又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对他的生年、尊号和死因至今都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元朝十一帝,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铁木真和忽必烈,前者开创了大蒙古国,而后者是元朝的始创者。军事上,忽必烈先后灭云南大理国,相机击败阿里不哥,又在崖山海战中一举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统一,在北京建立大元政权。严格意义上来说,忽必烈才是元朝的开创者,他对于元朝的贡献是其他帝王所不能比拟的。尊重历史的人应该明白,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建军节是秋收起义时的9月9日而非南昌起义时的8月1日,原因就在于秋收起义才是人民军队建军的开始,而南昌起义的起义军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旧军队并无二致。
元朝时歧视汉人是一种常态,出于民族立场的考虑,很多人看待元朝历史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带些偏见,因为这是汉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受到少数民族的统治,尽管这种情况在清朝又再度出现。但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们应该用无产阶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看待历史问题,这样才能少一些先入为主。元朝的统治不长也不短,近代中国在遭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耻辱后才得以凤凰涅槃重获了她的新生,元朝也在安享了一个多世纪的安宁后命悬一线迎来了她的毁灭。元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横征暴敛,权臣干政,贪官横行,使得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元末红巾军起义,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是空前的。
明末清初颇为出名的反清复明就是源自这一时期,白莲教教主韩山童、教友刘福通等宣称只要明王出世、弥勒下生,人民就可以翻身,迅速吸引了广大农民,他们组织义军头裹红巾,发动起义。同时又因内部矛盾互相仇杀,被元廷抓到空子,利用仇视红巾军的汉族地主势力来镇压红巾军。朱元璋趁元军前期疲于应付红巾军,又与不同军阀势力互相攻伐无暇南顾之机,趁势发展壮大,削平江南群雄,最终一举荡平元廷。
元朝的覆灭跟历朝历代并无二致,首先是政治的腐败,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以吏治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吏治腐败通常表现为两方面,对外妥协,招降纳贡极尽谄媚,对内贪腐,欺上瞒下无所作为。这也成了历代统治阶级的通病,就连带领无产阶级闹革命、为天下穷苦人打天下的共产党也未能幸免,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党内外衍生的政治腐败世所罕见,几乎到了亡党亡国的边缘。其次是权臣干政,抑或外戚干政和宦官弄权,这是封建王朝的两大顽疾。西汉帝国和曹魏政权都是亡于权臣或外戚干政,大秦帝国、东汉和大明均是亡于宦官弄权,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世界第一的多民族国家,权力分布只有一条路可走:高度的集中和统一。一旦分散,必定招致祸乱,甚至天下大乱,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打击,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元曲天下闻名。最知名的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统称元曲四大悲剧,同时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元曲四大爱情剧,它们是元曲这一文艺表现形式的巅峰之作,其中又以关汉卿的窦娥冤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最。元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包括唱词、动作和对白三大要素,《窦娥冤》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它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典范,把窦娥一生万般不幸的遭遇表现得入木三分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展现得淋漓精致,使得他成为戏剧史上第一人。
楚国诗人屈原,元代戏曲家关汉卿以及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周树人,他们是中国的精英,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国为民。我们可以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撕心裂肺的呐喊中感受到屈原为国奔走,在白起攻破楚国国都投汨罗江时的无奈;也不难从窦娥那惊天地泣鬼神、被昏官屈判致死的千古奇冤中体会到关汉卿对封建社会荼毒人们身心的痛恨。拨开历史迷雾,在反动派罪恶的屠刀下,我们分明从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那为报国恩不惜身死的豪情宣誓中听到他内心的誓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不仅有对近代中国一再遭受国耻的悲愤,更涵盖了他对后世青年寓意深长的寄托。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而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金庸古龙先生的武侠也风靡了香港和大陆近一个世纪,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中华民族需要的是鲁迅的风骨,而非孔子的思想,更不是金庸的武侠。
明朝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开创大汉是一个传奇,明太祖朱元璋贫农出身创立大明是传奇中的传奇。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创立政权的仅有两位:一个是刘邦,另一个就是朱元璋,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创下的是人民政权,当然不应该与这些封建政权等同。刘邦在邙山发动起义的时候已是泗水亭的亭长,相比而言,朱元璋的创业之路则显得更为艰难。他生自贫苦家庭,给地主放过牛,出门讨过饭,出家做过和尚,在元末风起云涌的乱世中能脱颖而出,先后荡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又一举灭掉元廷,在历代帝王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白手起家的光辉典范。
今天很多媒体动不动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历经千难,艰苦创业,这些头衔几乎成了那些富可敌国的资本家的专利。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国美创始人、因经济犯罪而入狱的黄光裕,香港红顶商人霍英东,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巨人网络的史玉柱以及万达的王健林等等,这些人全都被包装成了出身卑微、白手起家的创业楷模和商界领袖,就连所用的词汇也都如出一辙,不免让人怀疑他们背后的捉刀人是否出自一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业之辉煌是其他帝王难以企及的,他开创的洪武之治也并不逊色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汉武帝的汉武盛世多少,然而他却与“千古一帝”失之交臂,与他的杀戮过重不无关系。过往的经历让他从小就无比痛恨贪污,在位期间颁布《大明律》制定严刑酷法,铲头、剥皮、枭首等酷刑简直让人不寒而栗,除开国第一功臣、明朝第一大将徐达和开国名将常遇春外,其他功臣勋贵几乎被斩尽杀绝。最初被淹死的小明王,最早追随朱元璋反元的淮西勋贵代表、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胡党之狱被诛杀的左丞相胡惟庸,开国名将蓝玉,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周德兴,明初宰相汪广洋,和唐胜宗、陆仲亨等侯爵,加上王恺、孙炎等名臣,以及被诬陷、郁郁而终的开国元勋刘伯温,甚至就连徐达也有说是被赐死的,杀戮之重亘古未有,成为帝王诛杀功臣的第一人。
明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又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再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再次复兴,晚期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最终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宣告灭亡。年历史16位帝王中,除了开国皇帝朱洪武,还有另外两位值得一说,即奠定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和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
身为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的朱棣在太子朱标死后未能顺利继位而是要靠发动靖难之役这样的兵变来夺取自家天下,不知是命运的刻意安排还是无意捉弄。然而历史又证明他担得起大明天下,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恢复清明政治,设内阁和东厂同掌大权,又五次亲征蒙古扩大疆域,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开创“永乐盛世”,然而它削藩政策的不彻底也为日后汉王叛乱埋下了伏笔。
明朝的灭亡是宦官弄权所致的典型。明末朝廷腐败,天灾不断,更致命的是以江南士人为主的东林党人与宦党、浙党等展开的全国朋党集团之争让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腐败已烂到了根子里,国家政权命悬一线。东林党作为江南财阀在朝的代理人,他们跟当代的某一群体一样有个共同点:能找出社会上的问题,却从未有解决的办法,他们是思想道德上的巨人,社会实践上的侏儒。
有人说崇祯是历史的罪人,在他手里明朝走向了覆灭。伟大领袖评价他是个好皇帝,今天看来的确如此。亡国之君不等同于历史罪人,好皇帝也不等同于伟大的皇帝。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时的结果,崇祯接手的大明王朝是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癌症晚期患者,扩散至骨子里的恶性肿瘤纵然华佗扁鹊也无力回天。鉴于封建制度腐朽落后的本性,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断难挽回败局。崇祯皇帝想做事而且的确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刚登帝位,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不仅铲除了为祸多年的宦官集团首脑魏忠贤,还平反了明末以来因腐败和党争引发的数以千计的冤案。崇祯是一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一个志向远大的皇帝,一个勤俭节约敢想敢做的皇帝,所以说他是个好皇帝,但他却不是一个雄才大略、有着治国任人之能的皇帝,加上他猜忌多疑,频繁更换调整官吏,尽管他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依旧挽回不了明朝的覆灭,最终自缢煤山,可悲可叹。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两句话似乎成了无数中国人的口头禅,成为他们建立自信的有利载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诗、词、曲、赋、小说等。诗是一种文学体,词是诗的别体,换言之也是一种诗,曲是一种文艺形式,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而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既不像诗词那么讲究押韵,也不似曲赋那样讲究格调。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艺,明清的小说,明朝的文学成就离不开明代小说。
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并称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此外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道士陆长庚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万历年间的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以及冯梦龙的短篇小说《警世通言》等也都是各个领域的代表,它们描绘的对象除了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还有一小部分的江湖英雄和农民起义领袖。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商周时期的武王伐纣,三国争雄时的曹孙刘,贞观年间远赴天竺传授佛经的僧人玄奘,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宋末农民起义梁山好汉宋江晁盖,宋代断案如神的寇准、包拯等。
明代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独领风骚的精英人物。与“医圣”万密斋齐名、被后世尊为“药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他以身试险写就的著作《本草纲目》被誉为16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天然药物学著作;十年巡案、保卫北京,土木之变后受命于危难之际,成功抵御瓦剌进犯并迎回英宗的于谦,不仅是避免明朝走向分裂、国家遭受战乱的栋梁之臣,更是抵御外辱的民族英雄。令人扼腕的是于谦这个人太过刚宁耿直,他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并身体力行,忧国忘身从不言功,对上对下铁面无私不留一丝情面,宁折不弯太过刚直的性格招致众人忌恨,最终含冤遇害。
“海瑞罢官”的故事千古流传。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不畏皇帝不畏强权,打击豪强严惩贪官的清正之风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虽官至右佥都御史,身后却连殓葬的钱都是别人所凑,堪为历代清官干吏之楷模。七下西洋的郑和,是15世纪中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明代外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一扫历代宦官之阴霾,开创了内宫太监以军事外交才能促进国家发展的先河;与郑和下西洋同时进行的是欧洲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因而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不仅中国,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能力组织起如此庞大的地理大发现。创立戚家军、南平倭寇、北御胡虏、建设现代军队雏形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推行万历改革、开创万历中兴的一代名相张居正,以及平定宁王之乱、剿灭南赣盗贼、创立“阳明心学”的王守仁,其在文武两方面都臻于极致,“阳明心学”更是被后世政治家和军事家所推崇。
清朝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却让中华民族在其淡出历史舞台后尝到了一百多年的国耻,这在中国从第一次实现统一的秦朝算起年历史和自夏朝算起的年历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清朝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不太美好的回忆。
如果说晚清是一部凄惨无比的悲剧,那么前清就算不是一部喜剧,起码也是一部正能量的生活剧。前清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实现了人口的空前增长。农业和商业的高度发达,使得江南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近一半的前清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之邦”。
女真族三部之一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二十年后皇太极改国号大清,定都北京,从此开启了爱新觉罗氏对中国长达年的封建统治,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溥仪逊位大清帝国宣告结束,由此诞生了历史上包括秦二世胡亥、汉献帝刘协、晋惠帝司马衷、明熹宗朱由校和晚清同治光绪在内的第七个傀儡皇帝或“儿皇帝”。
清军入关后相继歼灭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和南方明朝遗臣建立的南明,兵峰直指台湾。与此同时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一举收复台湾,可惜这位收复国土的民族英雄却在遭受了生父被杀和祖坟被挖的重大打击后抓破脸面而死,留下亘古的悲凉。清军南下山海关后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基本统一,并在康熙帝即位后开始步入盛世。
清朝创造了历代帝王执掌政权时间之最,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乾隆在位60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三年,是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皇帝是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是清朝兴盛的奠定者,而乾隆皇帝又在他和雍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文化,清朝的历史就在这两位帝王间达到了巅峰,这就是著名的“康乾盛世”。
然而历史周期律的魔咒自古以来就没有人能打破,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清朝又何以能够幸免,在安享了近一个半世纪的辉煌后,清朝在嘉庆年间开始由盛转衰。嘉庆接手后,尽管他打出了“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严肃纲纪,诛权臣罢奢靡,广开言路,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廷的颓败。加之国内八旗生计和河道漕运等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于唐宋时期的邪教组织白莲教又借尸还魂再度卷土重来,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升级。
当时世界局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资本主义最先在欧洲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英国人瓦特的蒸汽机改良又进一步革新了技术革命,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开始派上用武之地。杀伤力极强的燧发枪和西洋炮取代了落后的传统武器,资本主义嗜血贪婪的本性使得他们凭着坚船利炮把战争伸向世界各地,开始了他们称霸世界、向帝国主义进发的侵略之路。国家疆域辽阔、国民素质落后、长期以来一直做着天朝大国美梦的大清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用枪炮轰碎了晚清政府的美梦,轰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于是,鸦片开始流入中国。
鸦片的流入对本就腐朽糜烂的晚清政府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众所周知,鸦片是一种慢性毒品,初食鸦片能使人产生快感,继而无法集中精神产生幻象,而它对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强大的破坏力又会让人让人丧失抵抗力,对鸦片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危害机体摧毁人的意志,直至死亡。鸦片自诞生以来其危害性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毒品,称其能毁天灭地也不为过。从嘉庆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鸦片让全体中国人丧失了斗志,成为西方人嘴里的东亚病夫,有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的天朝之邦在他们眼中如无物。
英法联军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拿到了进入中国的入场券,然而他们不是来化缘的,他们是来杀人抢劫大发横财的,在尝到了第一次的甜头之后从此就像吸毒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一面用鸦片麻痹毒害中国人,稍有反抗就会引来他们的枪炮,道光年间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一次小小的虎门销烟就使得他们恼羞成怒,堂而皇之地对中国发动战争;一面又通过逼迫清政府签订各种卖国条约,以实现他们瓜分中国之目的。那一段暗无天日的历史时期,对中国人来说无异于世界末日来临,洋大人们在中国为所欲为,享尽各种他们在自己国家都享受不到的特权,堪称世界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五”。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对外战争次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战争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以中国失败收场。有的是稍加抵抗,有的是不战自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更是以战胜国的身份承受了战败国的耻辱。清朝历次对外战争又以八国联军侵华所带来的丧权辱国之耻为最,当5万八国联军向近30万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的时候,战争的天平已悄然滑向了帝国主义一边。不到半年北京城彻底沦陷,整个北京城几乎被洗掠一空,慈禧兴举国之力兴建的集避暑、听政、理政于一体的“人间天堂”、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被纵火洗劫,终成一片废墟。历史上也只有北宋时期的靖康之难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清朝创造了历代帝王执政时长之最,也创造了对外战争战败耻辱之最。
八国联军侵华逼得清政府不得不再次签城下之盟,《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彻底形成。
中国人攘外安内的思想自古有之,从唐末镇压黄巢起义,宋末招降梁山起义,元末征缴红巾军,明末弹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到清末联合帝国主义镇压义和团,无一不透露出统治阶级目光的短浅。然而晚清时期的义和团运动又与明末清初有所不同,后者是为了“反清复明”,而前者打的是“扶清灭洋”的旗号,显然农民起义的领袖们是分得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可见农民和地主阶级在对待民族问题上本质的不同,地主官僚阶级自私自利、毫无大局观的本性昭然若揭。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除了义和团运动,在精英集团内部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著名的就有力主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主张主动了解并学习西方以寻求御敌之策。自古湖湘出人才,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湖南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和林则徐一道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骨干的地方实力派和奕祈、文祥、桂良等中央代表人物组成的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通过设立近代化军事企业以求实现“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谭嗣同、刘光第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经济政治改革,实现国富民强的目的。
在中华民族生死堪忧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最后概莫例外都失败了。铁的事实表面:无论是仅依靠自身力量的农民运动,还是统治阶级的温和派和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以及文人士大夫的学西仿西派,包括后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取得成功。一万次的尝试换来了一万次的失败,改造中国的重任最后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工人阶级先锋队)身上,在中国除工人阶级外,几乎所有阶级都进行了尝试跟探索。
把中国封建历史从夏朝到清朝进行浓缩,会发现中国历史的主题其实就两个:和平与战争。战争是主导,相对于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言,人类处于战乱时期的历史更为久远。从年追溯至公元前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年的历史,和平稳定期不到千年,剩下近两千年是战乱岁月。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跟鲁迅先生形容的“不象活在人间”似乎并无二致。透过这样的历史大环境,才能真正理解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何其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