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中山不逾万人镇,竟有百家姓

2022/5/11 来源:不详

不逾万人百姓镇

林文峰

有客北京来,问我:中山古镇多少人口。我答:整个乡镇约2万人,集镇所在三个村大概余人不到一万。客又问:古镇历史上人口最多时有多少?我被问住了,但为了掩饰自己的不知,含糊着答:应该有1万多人。再问:有什么依据吗?脑海里转呀转,终于找到依据,答:明末清初,这里发生了一场战争,清兵对古镇进行了一次屠城,被屠杀的人超过万人,后葬在了一起,放置在县博物馆的“万人缘之坟墓”碑石可以为证据。这个解答似乎把问题含混过去了。

事后细想,这个解答是有问题的。“万人缘之坟墓”真的就葬了万人吗?肯定不是,这里的万是个虚数,而非实数,指很多。如今的古镇三城,人口密度很大,且不过万(还包括集镇周边的自然村),历史上的武所三城,城墙围着的不足方圆2公里,人口能过万吗?

后来,在阅读中,看到有人曾对古镇历史上的人口最高值概算过,超过万人,概算的依据是明代的城市建制。城,下面设坊,每坊十一甲,每甲10户人。武平所城有十三坊,即老城四坊(东门坊、西门坊、南门坊、北门坊),新城五坊(朝阳坊、通济坊、田心坊、上庙坊?下庙坊),城外西山岗三坊(来龙上中下各一坊)和大河背新兴坊。古代的户是以青壮年男人登记的,包括3代人,大概在5-10人。如此计算,武所城里住着不下于人。这人中不包括军籍,因为明代军籍是不算地方户籍管理的。一个千户所,驻军编制为人,这些军人为世袭制,拖家带口的(长子世袭军职,其他子女从农),人口也不少于人,再加上匠籍、商人等等,古镇人口最峰值时应该超过万人。

不懂这样的一个概算,存不存在漏洞,但县志中对户籍的记载,让这个概算有些含糊,也许那些坊还是军籍人建立的呢。县志上说,明一朝,洪武二十四年统计的户口数最多,户四千一百八十二,(丁)口一万七千二百七十八;其他时期统计的,户在二千七上下,(丁)口一万四上下。虽说古代的丁口统计的是成年至六十岁之间的青壮年(丁为男、口为女),不包括小孩和老人,但即便如此,粗略算下,全县总人口应该很难超过三万人。武所是汀南重镇、军事要塞,哪怕与县城的城市规模相差无几,人口过万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农耕社会,城市率不会太高。编县志的丘复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以前统计户口的人是不负责任的,明清时期盛世与乱世的户口总数相差怎就没什么差距?所以他修县志时要求各乡区对人口进行了较为精准的统计,民国二十九年,中山实验乡(即武所)人口为人,不逾万人。

客问完人数,问姓氏:这一百多个姓,以前就有吗?这个我回答得很坚决,说有,以前有个姓,比现在的个姓还要多。理由虽也含糊,但我坚信。姓的由来出自一块清代的功德碑,武所新建一座桥,当地居民踊跃捐款,捐款名录中有姓的人家。姓氏,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辈王增能先生带着几位文史工作者,翻阅了乡镇户籍资料统计出来的。近些年有人说,百姓镇姓少了一姓,因为某姓原本只有一位阿婆,现去世了。我想说,也许原来的姓少了一姓,但实际上应该不止姓了,因为当今流动人口频繁,迁入和嫁娶,让姓氏新增成为了每一个城镇的共性。

再说那中山古镇为何有一百多个姓氏吧。一是明朝以前,部分客家人南迁定居在了这个地方,想想,唐宋时期,古镇还是武平的镇治、县治所在地,虽然没有史料说当时有多少姓氏,但也不会只有一二个姓。二是明代军籍迁移定居,有史料记载的,前前后后39个姓氏(传承下来的是35个,有些失传,比如向姓,世袭副千户,后失传)的军籍人家迁居在了武平所城。三是明末清初的那次大屠杀之后,武所成了一座空城,清军随征有功乡勇(岩前营官兵)迁居到了武所城,比如龙姓就是那时候迁过来的;周边县市知道武所荒田多无人耕种也来讨生计,比如永定来的卢林苏张四姓;武所安定后,屠杀中幸免逃出的遗民逐渐搬回来,重建家园。就这样,一次一次姓氏的增加,到了清朝中后期,武所成了百家姓集居之地。所以说,中山古镇有百姓镇之誉,并非虚名。

来源:所谓风月

投稿·联系: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