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独特而丰富的客
2023/11/26 来源:不详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客家人宗族诗之一
说到客家文化,则必须以客家人大本营——闽、粤、赣交界地区作为考察的核心。
中国客民史可谓源远流长,但各地出现的客民都先后消融在当地居民之中,唯独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形成客家这一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民系。要解开这一极为有趣的谜团,就不得不深入考察客家文化传统赖以产生与延续的客观地理环境。
可以说,客家文化最具魅力的成分均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客家大本营地区即覆盖赣南、闽西、粤东北三块区域,横跨五岭南北,均属较典型的山区,正所谓“无客不山”“无山不客”。
在崇山峻岭的围护下,客家文化发展有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客家方言的独特性由此产生。
暖湿的亚热带气候给了人们生存的希冀与热情,也为大胆泼辣的客家情歌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严峻而艰苦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拥有强烈的竞争与自卫意识。
当然,南方崇山峻岭之中,往往是一些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家园,客家大本营地区也是如此,因此,他们的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少数民族风俗的熏染。
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客家文化与古代畲族习俗多有相通之处,这也是客观环境所留下的烙印。
客家话是鉴别客家人最重要的标记,也是维系客家聚落与文化传统最坚强的纽带。
客家谚语云: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将客家话作为维系宗族血脉不可或缺的手段。不会讲客家话,就被视为数典忘祖的行径,从而遭到同宗亲属的唾弃。
现在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仍以男女双方能否保持或学会客家话,作为能否巩固爱情、百年偕老的标志,如忘却客家话,往往会引起婚变。这就加强了客家话的稳定性。正由于这一习俗,使客家人的后裔,顽强保留客家话而世代相传,越是侨居海外,就越被强化,即使十代八代前高祖就迁离客家地区,到海外或国内非客家地区,其后裔亦可操客家话。
据学者们的考订,客家话源于中州官话,进入大本营地区后,独立而封闭的聚落形态,阻止了闽粤土语的融合,保持了较多的中原古音成分,形成独立的“方言岛”,因而被视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不过,客家话本身也存在不同的变异问题,如畲族、瑶族等方言成分在客家话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另如,纯客县武平县中山就有与客家话不完全相同的“军家方言岛”等。
与客家话相类似,客家情歌也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为了逃避战火与灾难,客家先民不断南迁,最后进入荒莽少人烟的崇山之中,过上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这使客家人的内心世界迸发出执着豪放的火花,使客家情歌洋溢着浓烈炽热的乡野之风。
这些情歌大多颂扬男女之间美好的感情,格调高昂,质朴悠扬。
客家山歌最有名,首首山歌有妹名。
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无妹唱唔(即不)成。
客家山歌名声扬,首首山歌名声扬。
句句唱出郎心事,字字唱出妹心肠。
研究客家文化的中外学者无一例外地赞颂客家妇女的美好品质,她们不缠足,不束胸,心灵手巧,坚忍耐劳,承担着耕田、家务、养育子女、敬养老人等重任,是客家人生产生活中的骨干。
她们同样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美好的爱情,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来换取自由与尊严。客家情歌充分展示出客家妇女的出色才华与高尚情操。
生要恋来死要恋,唔怕官司打到衙门前。
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牢好比逛花园。
生要恋来死要恋,生死要在哥身边。
阿哥死了变大树,妹变葛藤缠百年。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以及土客矛盾的加剧,大批客家人被迫离乡背井,出外谋生。
前程未卜,生离死别让无数客家人痛苦万分,离情也由此成为客家情歌的重要主题。
送郎送到榕树下,目汁(即泪水)双双衫袖遮。
擦干目汁问一句,(即我)郎几时能归家?
送郎送到渡船头,一条江水向东流。
哪有利刀能斩水?哪有利刀能割愁?
此外,客家民居更以独特的造型享誉海内外,现已成为国内外民俗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