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平乡贤心中的故乡
2022/6/16 来源:不详▊寻迹武平:
天地碧水间钟德彪也许历史长河特别钟情这一方热土,早在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也许岁月轮回特别留恋这一片时空,就在武平置县多年的时光,这里重现了武平八景的崭新画图!一个空蒙的天气,夹着丝丝春雨,我们一群曾经在亭子岗就读的昔日同窗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正在建设中的碧水公园……▲碧水公园走近位于城区、占地亩的碧水公园,抬头望见气势雄浑的大门上方,正中有林默涵先生留下的“碧水公园”镏金墨宝,芳草如茵的开阔地,把新建的小拱桥托在半空,多米的水泥石砌路把我们从平地送到山顶。呼呼劲吹的山风撩起我们的发丝,红柱碧瓦的凉亭显得愈加清静,唯有孩子尽情荡秋千的欢笑掩没在松涛阵阵的山谷中。峰回路转,山外青山。哦,好大的湖面!但见平静的湖水在山风的驱逐下荡起了阵阵涟漪,蓝天、白云和树丛倒映在湖心,几只水鸭的欢呼更增加了山谷的幽静。一只快活的游艇——其实也不算游艇,连续的划浆剪破了山水的凝碧。湖光山色,一任弯弯的竹林怀春。▲碧水公园夜景这就是碧水公园。透过龙河碧水,遥望梁野仙山,俯瞰增添款款风情的武平县城,我的内心为之一震。不论如何,我觉得公园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积淀,是一段历史的聚焦,是文明进步的缩影,是人世间真善美的彩色放大。▲浮鸭“新罗辟地自晋始,窟穴旧是南蛮居。”清时武平署县赵良生的《象洞》诗,一语道破了武平开发历史的源远流长。其实,从夏商时代开始,武平即是人类栖息的乐园。唐开元二十四年(年)始置汀州时,武平设南安(今平川),武平(今中山)二镇,南唐保大四年(年)并二镇为武平场,北宋淳化五年(年),武平与上杭同时由场升县。走过宋元明清的弯弯巷道,也许我们才更加觉得武平历史文化的积淀是那么丰厚,沿着滔滔南流的平川河追寻,我们才更加领略武平这方水土这方人的万般风情!多少次我面对苍茫大地,多少次我面对老祖宗的坟茔,透过燃起的炷炷香火,透过发黄的族谱墨香,我的内心顿时豁然开朗。▲客家迁徙路线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舞台上,曾有一支从中原浩浩南进的铁流,他们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滚滚风尘,他们跨过了隋唐五代十国的江河湖泊,他们走过了“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赣南平原,他们越过了逶迤连绵的武夷山脉,从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宁化石壁村,从客家人形成的中心区域——汀州走来,沿着奔腾不息的汀江,来到武平这块广袤的沃土。应该是在宋朝时期,他们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有了共同的方言交流,世人称他们为“客家人”。也是在宋代,武平的土地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开发,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人口有了更多的增殖,于是,武平从此揭开了建立县级建置的一页。特别是南渡第一名臣李纲,因力主抗金,被贬为“摄武平县令”,在灵洞仙山建起了“润饰吏治,招揽乡间士子课文授艺”的读书堂,留下了“灵洞山前曲曲开,白云深锁无人来。我今欲觅山中景,洞口无尘多碧苔”的诗句,从而使武平名声远播。历史风云的变幻,黎民百姓的苦难,他们守望着八月十五的圆月,在这不算阔大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又一幕人口迁移的困苦悲歌。特别是元朝一代,大量的姓氏迁入武平,平川河有幸,承载了几多移民艰难创业的不朽风华!▲浮雕客家人迁徙的景象“武平”何以得名?据宋胡太修编撰的《临汀志》载:“以其地坦夷而人多好武,故名”。对于这种说法,我的内心掠过一丝酸楚。如果说“其人好武”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旧时武邑中人的文化风土,那么“其地坦夷”又从何说起呢?武平山脉纵横,丘陵遍地,河川密布,连一块稍大一点的地盘也难找到,如何“坦夷”!因此后人以为这只能是望文生义,是对已有的“武平”名称的简单诠释。来这里开基的客家人,明明知道这里时常有虎豹出入,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不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但是正当狼烟四起之时,他们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武平作为自己迁徙避难的指向,并在这里依靠自己的辛勤汗水,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极具客家特色的建筑帽村德茂公祠▲极具客家特色的建筑帽村德茂公祠一定是客家后裔秉持了中原文明的火炬,一定是客家文化受到了更多的来自黄河、长江传统文化的濡染,以至于他们在和当地土著——主要是百越和畲族的不断融合进程中,迸发了更为蓬勃的生命。明朝以武功定天下,武平成为拱卫汀州府的西南门户,明洪武二十四年(年),明朝廷在武所(今中山)筑城,设立武平千户所,隶属汀州卫,调来十八将军镇守。清军挥师入关,英勇的武平人民至死不肯降清,以致于遭到血洗,屠城三次,“所民房屋尽毁,郊外田塘俱荒,残民悉逃”,外邑流民争相涌人武所定居,直到今日,户不盈千,人不逾万的弹丸之地——中山镇形成有个姓氏且操并行不悖的客家、军家两种方言,成为客家大本营地区颇具特色的军家方言岛的奇观。▲中山古街▲极具客家特色的建筑亭头春园别墅“寺名均庆自唐迁,严辟乾坤混沌年”。“兹山灵境何仙姑,定光卓锡有年也。”检索历史,我们又看到了武平历史镜头中极其精彩的一幕。后唐天成元年(年),一个日落横斜的黄昏,年迈的宁化知县何大郎从宁化石壁村出发,出征广东,出梅州,道经武平岩前。心地善良的何大郎,也许不堪饥饿和疲惫的袭击,在风光如画的狮岩(南安岩)中生起了炉火,并在这里“辟彀”。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年),生女何仙姑。宋乾德二年(年)泉州府同安县人郑自严(定光大师)亦来岩前募化。一日,年轻貌美,性情淑均的何仙姑观看洪水未归,自严便入岩洞摄衣趺坐。这一趺坐,原来那一带经常出来伤人害畜的“大蟒猛虎”却不敢出来作乱了。此后,何仙姑便把岩洞舍给定光大师开设道场。周围的百姓为感激他们的厚德,为何仙姑建立了庵庙。斗转星移,何大郎子孙根脉繁衍,络绎不绝的何氏后裔争相前来拜谒何大郎墓与何仙姑塑像。而郑自严羽化成神,成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享受代代香火供奉、膜拜。▲均庆寺
一觉醒来,世上已历千年。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武平“其人好武”的秉性了。且不说,每当大厦将倾的时日,武平客家人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揭竿而起,赤胆忠心。更何况,当我小时候就知道了共和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我的这种强烈的自豪感总让我热血沸腾!是大山的性格赋予刘将军——当年的放牛娃那般坚强博大的心胸,是汀江的柔情哺育了刘将军——当年的打铁学徒远大的抱负和激越情怀,是客家民系特有的愈挫愈奋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刘将军——农民的儿子整整一生的奋斗旅程。他,从武平的山旮旯走来,从血战湘江的炮火中走来,从雪山草地走来,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坦克坚冰走来,从白山黑水走向平津战役前线,运筹惟幄,决胜千里,成为武平历史上一道供后人景仰的亮丽风景!
如果刘将军代表了他的家乡“好武”的文化性格,那么展示武平客家人热爱文化的事象或人物更是灿若星辰。他们秉记了“耕读传家”的先祖遗训,建祠堂,办学校,“卖屎缸也要缴子女读书”的文化传承,培植了武平的代代风流。清同治年间兴建的考棚如果是邑人捐输兴学的写照,那么更早于明时兴建的中山考亭,应把武平的兴学历史推及更远的时光。如果说,李灿、李非珠代表一个时期武平的书画艺术走向全国,那么清康熙年间的林宝树,其用客家话写成的《一年使用杂字》(又名《年初一》),把一年从春节到除夕的农副业生产、文化娱乐、婚丧喜庆、民情风俗以及体现出来的农民生活的艰辛,自然环境的险恶,客家文化的丰富,成为破蒙的通俗读本,几乎影响了整个客家社区的几个世纪!还有,从田家农舍走出去的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的林默涵亦是武平的骄傲;再有从山里走出去,又归来梁野山下的客家学者王增能,尽管英年早逝,但他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他的不朽华章一样,必然要在整个客家历史的推演进程中闪光。▲刘亚楼将军故居▲文博园夜景徜徉在碧水公园的林中小径,我的思绪又被眼前的景象感动。那不是绵羊古刹么?它坐落在公园后山的一块宽阔的谷地,碧瓦青砖,庄严肃穆,使人想起“百重雾水绕古刹,十里松杉围青山”的诗句。是啊,谚云:“未有县场,先有绵羊”。始建于北宋前期的绵羊古刹曾与梁野仙山、灵洞仙山、丹井温泉、云梯石径、龙河碧水等景点列为武平八景之一,只是岁月的风尘早已把古刹废弃。据说,就在规划建设碧水公园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提议,要把公园建成植物造景为主,园林建筑为辅,集休闲、健身、娱乐、宗教为一炉的综合性公园。我实在为这一建议击掌叫好!抚摸着古刹两侧新近竖立的雄狮,我既为绵羊古刹的开光兴奋,又为石碑上刻下的几千条长长的捐款名单感慨!那是邑中的热心人士,特别是旅台乡亲钟永祥先生,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料献料,体现了客家人重义疏财,热心公益的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四座彩虹飞渡,又见平桥翠柳!鳞次栉比的建筑,簇拥如织的人流,巍巍雄奇的梁野山,悠悠南流的平川河。我多么渴望千百年来武平历史上建起的第一座综合公园,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经常重温家乡的历史暖流,让山外的世界更加了解武平辉煌灿烂的文化追求。——有凝固的书画展览,有先民的创业画图,有名人的铜像雕塑,有武平历史的光彩奇目,让传承了千百年的客家精神,万古流芳,永垂不朽!图片/钟莲瑛李国潮钟炎生钟文泉钟小珍黄梅平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简介钟德彪,笔名宋客,年生,福建省武平县人。现为闽西日报社记者、主任编辑。出版有《闽西近代客家研究》、《澎湃客家情》、《家园》、《南天拭剑》,《咏而归》、《新闻实战》、《原乡的风》、《闽西乡村社会研究》等著作,主编《边城下坝》、“闽西乡村丛书”(三卷本)、《图说元初一》、《儒雅玉宝》、《闽西乡村历史记忆》等书。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闽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特邀研究员,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投稿·联系:.